五年來,在沈延龍帶動下,“馬背流動圖書館”服務人員已經增加到六人,他們翻越大山,走過深谷,走進一家家牧民的氈房里,將知識的光芒灑向黑河源頭。
秋日的黑河,靜謐又溫柔。
黑河源頭,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野牛溝鄉(xiāng)大浪村多了一棟牧屋。清晨,小院里的牛羊啃食著青草,屋頂升起裊裊炊煙。
這里是牧民沈延龍的家,在這間面積不大的牧屋里,幾個整齊陳列的書柜讓小院充滿書香。在以牛羊為伴的牧場上,沈延龍還有個特殊的身份——“馬背圖書館”館長。
沈延龍騎馬送書途中。圖片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沈延龍今年45歲,飽經歲月風雨的臉上寫滿了滄桑,話語間難掩草原牧民的忠厚與善良。
高中畢業(yè)后,由于兄弟姐妹眾多,為了解決一家人的溫飽,從小喜歡讀書的沈延龍只能留在父母身邊放牧。沈延龍的大姐沈玉蘭是位民辦教師。“一個人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是一輩子的財富。”姐姐的這句話,讓沈延龍更加懂得讀書的意義?;丶液螅蜓育埥洺Hタh圖書館借書閱讀,書本陪著他度過放牧的寂寞時光。漸漸地,祁連縣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都知道野牛溝鄉(xiāng)有個愛讀書的小伙。
“阿吾,給我借兩本養(yǎng)殖方面的書?!贝謇锶藷o法時常去縣城,便找沈延龍代為借書?!按蠹倚枰獣瑘D書館的書能不能多借我?guī)妆??”沈延龍找到縣圖書館工作人員,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而恰好當時青海省馬背圖書流動閱讀推廣活動項目啟動,野牛溝鄉(xiāng)大浪村成為馬背圖書流動點的首個示范點。于是,沈延龍自告奮勇擔任了“馬背圖書館”館長。
野牛溝鄉(xiāng)地處祁連山國家公園腹地,平均海拔超過3300米,地廣人稀,牧戶居住分散。大浪村村民去一趟鄉(xiāng)里,往返就需要騎馬近40公里。
遙遠的距離,擋不住牧民追求知識的渴望,也擋不住沈延龍給牧民送書的腳步。
牧民們需要的多是畜牧養(yǎng)殖、科技文史等方面的書籍。沈延龍把書送到他們手里,取回上次他們借閱的書,再登記他們下次想要閱讀的書。最遠的一次,他曾騎馬走了三個小時。
每年七月至十一月,牧民一般都帶著帳篷、趕著牛羊來到水草豐美的夏秋牧場??上那锬翀鲆话愣挤浅_h,手機沒有信號,每天除了照顧牲畜,牧民生活十分單調。夜深人靜的時候,越來越多牧民選擇看書。“夜晚,除了仰望星空,讀書成為一種抵抗孤獨的力量”,沈延龍說。
沈延龍將書本送給一戶牧民。圖片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七八月間,送書路上必經的油葫蘆河經常漲水,湍急的河流有時會沒過馬肚子。有幾次,沈延龍差點被河水沖走。拖著濕漉漉的身體走上河岸后,他首先檢查馬背上的書是否完好。
“每個月館長會給我們送兩次書,一本書快讀完的時候,他一定會來。雖然我文化程度不高,但讀書會讓牧民的心變得更加遼闊”,37歲的才昂三知布說。
“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我們的生活富裕了,但精神上不能空虛,牧民群眾需要的不單是物質幫助,更需要轉變思想,用書籍開啟智慧,讓智慧點亮人生”,沈延龍說,這也是很多牧民的心聲。
如今,“馬背流動圖書館”不僅“游走”在原有的20萬畝草場,還將服務擴大到周邊村,成為牧民的知識“加油站”“充電寶”。
五年來,在沈延龍帶動下,“馬背流動圖書館”服務人員已經增加到六人,他們翻越大山,走過深谷,走進一家家牧民的氈房里,將知識的光芒灑向黑河源頭。
(綜合新華每日電訊、農民日報、青海日報等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