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小隨父輩狩獵,跟母親飼養(yǎng)馴鹿、學(xué)習(xí)民族傳統(tǒng)技藝,在大興安嶺的深山密林中與馴鹿為伴,被世人稱為“馴鹿媽媽”“狩獵和馴鹿文化的守護者”。
她從小隨父輩狩獵,跟母親飼養(yǎng)馴鹿、學(xué)習(xí)民族傳統(tǒng)技藝,在大興安嶺的深山密林中與馴鹿為伴,被世人稱為“馴鹿媽媽”“狩獵和馴鹿文化的守護者”。她就是柳霞,中國最后一支使鹿部落的“馴鹿媽媽”。
柳霞1963年生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旗(額爾古納市北三河鎮(zhèn))奇乾鄉(xiāng),她的家族在使鹿鄂溫克人中非常有聲望,大姐柳芭和哥哥維佳是鄂溫克著名畫家,媽媽巴拉杰伊是中國唯一一位出過書的鄂溫克人。
柳霞 圖片來源:光明網(wǎng)
300多年前,使鹿鄂溫克人帶著馴鹿從貝加爾湖遷徙到了大興安嶺北麓,是中國最后一支使鹿部落。柳霞家族曾隨著“中國最后的女酋長”瑪力亞·索在山間遷徙,飼養(yǎng)馴鹿。隨著國家生態(tài)移民政策的實施,鄂溫克人下山入住位于根河市境內(nèi)的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xiāng),選擇融入現(xiàn)代文明生活。終其一生,柳霞從未離開大興安嶺,始終與馴鹿為伴。
柳霞對馴鹿的愛體現(xiàn)在生活里的點點滴滴,她會給馴鹿取名字:腦門上有個月牙的叫“包青天”;鹿王是個“大背頭”;鹿王的媽媽已經(jīng)19歲了,卻還在給5歲的鹿王喂奶,柳霞管它叫“天生的好媽媽”……
柳霞個頭不高,圓圓胖胖的,頂著一個“鍋蓋頭”,臉蛋兒鼓起,把眼睛擠成一條縫,像極了鄂溫克傳說中把光明和溫暖帶給森林深處的“太陽姑娘”。曾經(jīng),柳霞在森林里的家就是一頂紅色的帳篷,用鋼架支撐起來,腳下是大地,木頭垛子支了兩個床板,一個通頂?shù)幕馉t,用來燒水、炒菜和取暖。帳篷外是大興安嶺的密林,森林里有熊、狼,甚至還會遇到咬死馴鹿的猞貍。一個女人獨自在森林里放鹿、養(yǎng)鹿,即使對于世代飼養(yǎng)馴鹿、在山林中游獵的鄂溫克人來說,也是罕見的。柳霞明白,使鹿鄂溫克人祖祖輩輩都在這里,她這一生也就在這里,她扛起了家族里鄂溫克人養(yǎng)鹿的使命。
柳霞懷抱一頭剛出生不久的馴鹿幼崽。圖片來源:中新網(wǎng)
柳霞喜歡太陽,她給兒子取名雨果,鄂溫克語為“喜溫”,就是太陽。雨果曾在社交媒體賬號中記錄下母親抬頭迎著太陽愜意的背影。2019年,雨果接過部族的傳承,和母親共同照顧著鹿群,并開始以短視頻的形式,向更多人展示使鹿鄂溫克人原汁原味的生活狀態(tài)。雨果用鏡頭記錄了母親在森林里陪著馴鹿一年又一年的生活,“對她來說,這就是最讓她幸福和安心的事?!?/p>
2023年11月18日,柳霞帶著兒子對她的承諾,永遠離開了山林和馴鹿。20日的追悼會上,雨果不斷對母親重復(fù)著這個承諾,他明白,馴鹿和他都是母親的孩子。
“自己可以把馴鹿找回來嗎?”母親的話依然縈繞在雨果的耳邊?!皼]問題!”窗外的陽光是母親給他的力量。冬日的大興安嶺,山林里積雪在腳下唱著歌,柳霞永遠地離開了雨果、山林和她的馴鹿。
(綜合新華網(wǎng)、光明網(wǎng)、中新網(wǎng)等相關(guān)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