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從傳播學的視野看,涉及闡釋方法自覺與傳播策略選擇兩大問題。從闡釋方法看,如何破除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曾經產生并且仍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的障礙和誤區(qū),則成為其前提性工作。
2014年12月16日,在緬甸內比都,中國演員在閉幕式上表演。當晚,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閉幕式在緬甸內比都第二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中國和東盟藝術家表演了各富特色的精彩節(jié)目。 新華社發(fā)(吳昂攝)
在全球化時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成為跨文化傳播面臨的重大理論問題與現(xiàn)實問題。從正確認識文化傳統(tǒng)的意義上看,如何正確了解中國文化的歷史傳統(tǒng)及其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無論是否涉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傳播,都是我們作為當代中國人必須正視的重大理論問題。從積極推動文化交流以及會通融合的意義上看,采用合宜方式向世界傳達中國文化的歷史發(fā)展、核心價值和發(fā)展趨勢則是關涉國際政治、經濟、外交合作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
客觀闡釋 消除誤區(qū)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從傳播學的視野看,涉及闡釋方法自覺與傳播策略選擇兩大問題。從闡釋方法看,如何破除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曾經產生并且仍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的障礙和誤區(qū),則成為其前提性工作。在此基礎上,如何能夠按照中西哲學會通融合的恰當要求,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現(xiàn)當代文化進行系統(tǒng)的闡發(fā),則成為推動中國與世界進行交流合作的基礎性工作。安樂哲等國際國內學者認識到,從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開啟至今,立足于西方文化中心論的學者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闡釋大致存在著三種誤區(qū)。
第一種誤區(qū)是利用宗教哲學或者文化來解讀中國文化,將中國文化看作缺少上帝存在的文化,因此采用以西釋中的方式對中國文化進行詮釋解讀。認為中國文化存在的問題往往是因為缺乏形上思維和科學思維,因此對于中國文化的出路而言,需要將形而上學和科學精神輸入中國文化。這種觀點在近代以來的中國學術界是主流觀點,為許多著名學者和文人所支持。特別是黑格爾的中國文化觀被引入中國之后,為眾多學者和文人提供了理論支持。此種闡釋方式存在的誤區(qū)在于將中國文化理解為一種低能的、不具備抽象思維能力的文化,而忽略了近代科學是在相當復雜的條件下生成的,是一種特例??茖W的起源不具備普遍性,并不意味著科學不能被普遍地接受,中國當前已經系統(tǒng)地掌握了科學研究方法,建立了科學研究體系,足以說明中國文化完全具備對理性和科學的接受能力。
第二種誤區(qū)是部分傳統(tǒng)漢學家對中國文化的解讀方式。他們將中國文化看作博物館中的化石,認為中國文化是古代文化在現(xiàn)代的遺存,因此了解中國文化有助于了解人類古代社會的歷史世界和精神世界。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性人物有費正清、列文森等著名漢學家,這種觀點是西方漢學界的主流觀點,并對中國學術界造成巨大沖擊。此種闡釋中國文化的方式是將其定位為古今差異,依然有其市場,可以說此種方式對中國文化采取一種靜態(tài)分析的方式,而忽視其文化發(fā)展歷史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第三種誤區(qū)則是立足于現(xiàn)代西方文化立場,將中國文化定位為農業(yè)文明的產物。按照進化論的邏輯,認為中國文化及其賴以產生的農業(yè)文明,如無更高級別的文化以及文明強行干涉,則將長期保持不變。這種觀點在20世紀中國學術界聲勢浩大,許多著名學者都持此說,至今仍有巨大的市場。比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就曾經以中國傳統(tǒng)的村落文化為模型來概括中國文化的全貌。金觀濤甚至為此建立了一個“超穩(wěn)定結構”的模型來說明這個問題。這種觀點可以說是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模式將中西文化進行區(qū)隔,此種思維方式在西學東漸的中國近現(xiàn)代思潮演進中愈演愈烈,時至今日依然有其影響。
實事求是 尊重差異
為此,立足于新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要進行恰當?shù)闹形魑幕U釋,則需要破除上述三種中西闡釋學誤區(qū)。要達到恰切的中西文化闡釋,需要我們有明確的方法論自覺。
第一,不預設文化的優(yōu)劣高低,從人類共同處境與問題出發(fā)探究并正視文化的合理性。特定文化是特定時代人的生活方式的反映。因此,從地理環(huán)境、種族差異、歷史進程等因素看,人類在原初文化經驗上是趨于同質性,而在后續(xù)發(fā)展中才日益呈現(xiàn)差異性的,但是此種差異無論多么千差萬別,文化的目的都是致力于追求更為美好的生活。從這一意義而言,文化從其出發(fā)點和目的而言都是致力于使人類過上美善生活,因此,不能在文化闡釋中預設優(yōu)劣高低的前見,而是要從人類面臨的共同處境和特定問題出發(fā)探究特定文化的合理性,并從此種視野出發(fā)正視當代文化形態(tài)的合理性,才能更好地解決我們當前面臨的問題。
第二,不預設文化的對立沖突,從全球化和共同體現(xiàn)實出發(fā)探索并推動文化的交流與會通。人類邁進現(xiàn)代社會歷史進程,從日常生活到政治生活、從區(qū)域政治到國際關系、從經濟—政治領域到道德—宗教領域在呈現(xiàn)出一致性的同時,也表露出似乎不可調和的對立與沖突。從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與經驗看,中國(無論傳統(tǒng)還是現(xiàn)代)的民族問題、宗教問題、經濟發(fā)展差異問題、政治秩序安排問題都在文化闡釋的邏輯下得到較好的解釋,此種解決不單純是理論上的,從實踐上也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因此,在全球化不可抗拒的浪潮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性抉擇面前,我們要立足于文化交流與會通,不預設文化對立與沖突。從人類利益一致性的角度,從人類發(fā)展趨同性的視野,講好中國故事,有益于推動世界范圍內的文化融合。
第三,不奢望文化的完全一致,從尊重差異性出發(fā)探索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諧相處之道。講好中國故事不是要一味追求和諧而沒有差異矛盾,而是在文化闡釋與傳播中既要始終立足于共同利益原則,也要堅守自己的特色優(yōu)勢,既不能舍己從人,也不能強人從己。因此,在講好中國故事的闡釋方法的自覺意識中,需要我們樹立各美其美和美美與共的原則,既要著眼于文化和諧會通的大目標,也要實事求是,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如此,才能獲得較為健康和合理的文化闡釋方法,才能獲得中國文化的話語權,才能進一步凸顯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立足時代 美美與共
文化闡釋的自覺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方法論前提,如何切實有效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還需要在傳播策略上有恰當?shù)倪x擇。嚴格來說,傳播策略是受闡釋原則決定的,只有正確的闡釋原則才能給恰當?shù)膫鞑ゲ呗蕴峁┐_定的方向指導。從上述三種闡釋原則出發(fā),我們在傳播策略上需要做出審慎選擇。
第一,突破先驗思維方式影響,從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和共同命運出發(fā),傳播中國文化在理解和解決人類問題與人類命運方面的基本經驗和實踐智慧。人類問題雖代有差異,然亦有亙古常新者在,文化之價值即在于理解并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中國文化在此方面卓有貢獻,當從此維度進行文化闡釋并傳播中國文化。
第二,突破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從人類發(fā)展的同步性和息息相關性出發(fā),傳播中國文化在解決政治、民族、宗教和文化對立沖突方面的積極價值和成功經驗,為當前世界對立沖突的解決提供可能途徑和可資借鑒的方案。
第三,克服求全同一的理想主義,從人類文化會通融合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出發(fā),傳播中國文化務必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傾向,更要克服東學西漸乃至取代西學的文化烏托邦傾向,要有浸潤漸進的耐心,要有久久為功的長期準備。為此,我們要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傳播策略選擇上不斷調適,既要講好自己故事的美,也要尊重他人故事的美,最終實現(xiàn)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的躍遷。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倡議,越來越印證得道者多助的中國傳統(tǒng)哲思,也越來越彰顯中國文化的新時代智慧。講好中國故事要求我們既要講好曾經經歷的故事,更要立足于時代要求,講好正在發(fā)生的故事,為更好推動國際合作與交流提供文化動力。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帶一路’視域下我國對俄羅斯東部地區(qū)傳播力研究”(17BXW04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最新評論
{{item.content}}